

宝图荐)书 | “中国天眼”——领跑世界的中国当代射电天文学最高成就(一百零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报告

说到天文学的先进,主要体现在天文观测方面技术的研究,而目前两大主流包含:射电天文和光学天文。射电是无线电,光学是可见光,两者都属于电磁波,只是频率不同罢了。射电的频率是30MHz至300GHz,可见光是380至750THz,射电的频率相对来说比可见光低。
尽管在光学天文研究中,中国技术暂时还不够先进,但在射电天文研究中,我国已从落后,发展为领先世界20年。
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FAST,由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及他带领的团队于2016年9月25日研发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德国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的10倍,也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10倍。截至2021年7月,它共观测发现660颗脉冲星,依靠它,我国探测宇宙天体的能力拓展到了137亿年前。

那么天眼的探测能力到底有多强呢?只要你在月球上任何一个位置打电话,都能被天眼探测到,而且能完全监测到电话里的内容。天眼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搜寻星际空间里的射电脉冲信号,而脉冲信号一般由恒星演化或超新星爆发产生。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射电脉冲信号来研究恒星的演化或超新星爆炸,进而有机会揭开宇宙演化的本质。中国天眼的诞生将我国空间测控能力从地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的边缘,同时提高了深空数据通讯速率。这些强大的功能都足以支持中国天眼探索太阳系外的外星文明信号,前提是外星文明存在且能发出射电信号。

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型射电望远镜建成后至少需要4年的时间进行调试,而中国天眼则在四年内完成了调试。根据调试结果显示,天眼整体性能保持稳定,而且还获得了一批探索成果。天眼建成不到三年多的时间里,就探测到了太阳系外146颗脉冲星,其中有102颗脉冲星得到了国际认证,创下了射电望远镜调试阶段的探索纪录,难怪天眼被认为是最强射电望远镜。
未来五年的时间,天眼还会继续保持运行状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还有可能继续为人类发现新的脉冲星。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的发展水平之所以能从原来的落后变成今天的领先,是因为南仁东院士的奉献,是因为许多科研人员默默地奉献。

01
观天巨眼: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南仁东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索书号:TN1/105在馆自然科学借阅区(B座三楼)
本书从FAST创新设计概念的提出出发,内容涉及台址选择、建设过程以及建设中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02
天文望远镜四百年探索之旅

席林 克里斯滕森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索书号: P111.2/155在馆参考工具阅览区(B座一楼)
本书图文并茂,以最生动的叙述方式,带领你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太空探索之旅。从最早发明的望远镜,到太空望远镜,聚焦在未来的望远镜计划,“天文望远镜”向大家展现了精彩纷呈的望远镜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望远镜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改变着我们的宇宙观、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